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浙江省宁波地区2006-2016年蝇类种群监测及密度消长规律分析
王桂安, 徐荣, 朱光锋, 马晓
摘要308)      PDF (1438KB)(805)   
目的 掌握宁波地区蝇类种群构成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为政府制订蝇类病媒生物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红糖食醋为诱饵,采用笼诱法在2006-2016年每年的3-12月监测不同生境、不同种群的蝇类密度,统计分析蝇类密度及构成。 结果 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和铜绿蝇为宁波地区的优势蝇种,4类蝇种占总捕蝇量的80.71%,每年5-10月为蝇类活跃期,总体蝇类密度峰值出现在6月,为23.67只/笼,但各年峰值期不一致,最晚出现在9月。2012年开始宁波市蝇类密度下降明显,从2013年开始家蝇密度超过大头金蝇。绿化带和居民区蝇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7、9月和6、9月;餐饮外环境中蝇密度呈现以6月为峰值期的单峰分布,农贸市场蝇密度季节变化峰不突出,5-9月均较高。 结论 宁波地区蝇类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家蝇防制效果较其他蝇类要差,应重视对蝇类防制人员的技术培训,倡导对重点生境中优势蝇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降低蝇类传播疾病的发生。
2018, 29 (5): 494-49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5.019
宁波市2011-2014年媒介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王桂安, 徐荣, 马晓, 朱光锋, 张朝阳, 林寅君
摘要281)      PDF (802KB)(795)   

目的 通过2011-2014年连续4年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成蚊的密度监测,分析蚊种密度变化规律,为有针对性防控乙脑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每年4-11月的上下旬采用光诱法各进行一次成蚊密度监测,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监测点,使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生境中的优势蚊种差异明显,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91.39%;其他各生境中均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构成比均 >70%,6-8月为蚊密度高峰季节。结论 宁波市蚊媒密度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应对牲畜棚蚊媒密度加强监测频率,加大消杀力度,在蚊密度高峰来临前的4、5月应进行全面的灭蚊工作。

2016, 27 (1): 71-7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23
宁波市2014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徐荣, 马晓, 朱光锋, 王桂安, 许国章
摘要267)      PDF (936KB)(705)   

目的 调查宁波市2014年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4年全年共捕获鼠类1科3属4 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62.17%;蚊类1科3属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61.54%;蝇类3科7属13种,家蝇为优势种,占24.10%;蜚蠊1科2属3 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80.90%。鼠类和蜚蠊全年均有活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蚊类和蝇类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均为6月。结论 基本掌握了宁波市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2015, 26 (6): 630-63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25
宁波市2011-2014年中华按蚊媒介能量趋势研究
马晓, 侯志伟, 宋世忠, 徐荣, 王桂安
摘要243)      PDF (474KB)(820)   

目的 通过对中华按蚊媒介能量监测,了解疟疾发病潜势,为疟疾预警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媒介能量调查方法 定量计算中华按蚊叮人率、人血指数、叮人习性和预期传染性寿命等参数,再按照Garrett-Jones(1964)的公式求出中华按蚊媒介能量和基本繁殖率。结果 中华按蚊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密度高峰出现在7月,中华按蚊吸血对象普遍存在且较容易,人血指数为0.097整体偏高,基本繁殖率高峰期在7月,均在临界值1.0以上。结论 宁波市存在一定的疟疾传播趋势,防控任务依然艰巨,需持续加大越冬蚊和早春第一代蚊虫的控制工作。

2015, 26 (6): 625-62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23
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流行情况及其传播媒介调查
易波, 徐荣, 劳旭影, 王海波
摘要356)      PDF (386KB)(804)   

目的 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并结合病媒生物监测数据, 分析宁波市出现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 2005-2012年宁波市累计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 均为输入性病例, 其中25~50岁有8例, 男女性别比为1.75∶1。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为主(36.37%)。白纹伊蚊是宁波市登革热传播主要媒介蚊种。结论 宁波市白纹伊蚊广泛存在, 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 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 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发生。

2014, 25 (3): 267-26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3.019
宁波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监测结果分析
马晓, 张朝阳, 林寅君, 徐荣
摘要395)      PDF (835KB)(751)   
2013, 24 (1): 76-76.
宁波市201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马晓, 范飞能, 吕辉, 徐荣
摘要656)      PDF (895KB)(819)   
目的 掌握宁波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为登革热媒介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宁波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监测, 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2011年宁波市白纹伊蚊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分别为9.26%、8.88%和10.57, 于8月达到密度高峰;永久性容器密度明显高于暂时性容器, 且以水池、水缸最高;居民区密度明显高于公园、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 学校、医院等特殊单位最低。 结论 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规律由多方面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2012, 23 (6): 567-568.
宁波市PCO现状与服务质量的管理
白勇, 朱光锋, 胡宁军, 徐荣
摘要1061)      PDF (864KB)(1181)   

目的 调查宁波市有害生物防治业(PCO)的现状与服务质量,提高病媒生物防制质量与水平。方法 统计PCO公司年审表; 抽查现场病媒生物防制和乡(镇、街道)经费投入; 评价服务质量的管理。结果 宁波市PCO协会有企业会员40家,管理和操作人员704名。2008、2009年营业总额分别为3333万元和4119万元。其中,药械销售、特殊行业、一般单位营业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市场化运作乡(镇、街道)增加了20个,营业额增加了492万。年审表填写内容与实际情况符合率为98.40%,试卷调查满意率为96.75%。乡(镇、街道)平均投入21.93万元,略低于年审乡(镇、街道)平均经费。以PCO公司自身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各级组织检查考核结果,及群众满意度等综合评价防治效果,基本能反映日常的防制水平。结论 宁波市PCO发展势头良好,这与政府大力倡导、支持市场化运作和有效服务质量管理是分不开的。

2011, 22 (2): 182-183.
宁波城区淡色库蚊对常见杀虫剂的敏感性
白勇,徐荣,任建新
摘要1357)      PDF (978KB)(923)   

目的 在宁波城区测定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为更好地选用卫生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浸渍测试法,计算LC50结果 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指数为2.00~5.09倍,对敌敌畏、残杀威的抗性指数分别为1.11~2.04倍和1.36~2.88倍。保世洁生物扩散剂对幼虫的抗性指数为1.28倍。安备1%颗粒剂对幼虫和蛹的抗性指数分别为1.19倍和1.37倍。5%飞彪杀虫颗粒剂对幼虫和蛹的抗性指数分别为1.64倍和1.07倍。结论 宁波城区淡色库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为低抗性,对敌敌畏、残杀威仍敏感。保世洁生物扩散剂、安备1%颗粒剂、5%飞彪杀虫颗粒剂杀灭幼虫效果较好,安备1%颗粒剂、保世洁生物扩散剂杀灭蚊蛹效果不理想。今后应加强抗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2010, 21 (5): 494-495.
光诱捕技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
傅桂明,白勇,龚震宇,徐荣,邵国文,林寅君,孙继民,朱光锋
摘要1501)      PDF (912KB)(894)   

目的 比较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的诱蚊效果,为科学规范开展蚊虫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宁波市为试点,每月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观察蚊类组成及季节变化情况,与2006-2008年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6-2008年居民区室内人工小时法监测,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 别占0.49%、0.20%和0.13%。居民区灯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1.55%,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 13.43%、2.31%和1.97%。结论 2种方法监测结果均能显示该地区优势蚊种构成情况,因而推广使用具有操作简单,人为影响因素小的灯诱法,认为其更适合长期系统监测。

2010, 21 (4): 339-340.
浙江省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研究
龚震宇1,刘起勇2,3,侯娟1,傅桂明1,白勇4,徐校平5,陈直平1,杨天赐1,郭玉红2,任樟尧1,鲁亮2,徐荣4,徐哲5,林寅君6
摘要1556)      PDF (397KB)(1103)   

目的 通过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及实施,分析综合监测的可行性,探索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 选择2个病媒生物监测点进行调查研究,整合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协调机构和人员在市及县两个层面上开展综合监测,成蚊综合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为6-10月。结果 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成立执行办公室,综合协调开展工作,宁波市单独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建德市完成蚊类密度、季节消长和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的现场调查工作,实验室标本检测由浙江省CDC完成,对机构协调、人员数量要求较高。2009年宁波市报告疟疾48例,发病率为0.73/10万;登革热1例,发病率为0.02/10万;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18例,发病率为0.28/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5.56%。建德市无疟疾、登革热及乙脑病例报告。宁波市共捕获蚊类22 108只,密度为9.60只/h;建德市共捕获蚊类945只,密度为4.92只/h。宁波市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90%以上,其次为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仅占0.14%;建德市则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未捕到白纹伊蚊。宁波市检测三带喙库蚊1973只,乙脑病毒荧光PCR检测有2组阳性,最小阳性率为0.10%。检测建德市库蚊225只,采用巢式PCR检测黄病毒,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综合监测是可行的。建议加强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2010, 21 (3): 184-187.
2006-2008年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调查与分析
白勇1,林寅君2,徐荣1
摘要1485)      PDF (343KB)(953)   

【摘要】 目的 掌握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调查成蚊,定期观察积水容器蚊幼虫孳生情况。结果 2006-2008年室内共捕获成蚊7495只,密度指数为69.40只/人工小时,雌雄比为1∶1.54;其中淡色库蚊占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0.13%;成蚊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室内捕获栖息成蚊7886只,雌雄比为1∶1.83;其中淡色库蚊占99.35%,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33%、0.14%和0.18%。城区放置诱蚊灯312个,捕获成蚊11 881只,雌雄比为1.09∶1,平均密度指数为3.17只/(灯·h),公园、居民区、医院密度指数分别为6.27、2.10、1.16只/(灯·h),以公园密度指数最高;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90.60%,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其他蚊种分别占8.73%、0.36%、0.17%和0.14%;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农舍放置诱蚊灯71个,捕获成蚊3078只,雌雄比为4.76∶1,平均密度指数为3.61只/(灯·h);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73.91%,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20.47%、3.54%、1.23%,其他蚊种占0.84%;密度高峰期为7-8月。采集幼虫(蛹)23 912条,平均1992.67条/个容器,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分别占75.17%和24.42%,其他蚊种占0.41%;5-9月为密度高峰期。结论 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变化明显,要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工作,防治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2009, 20 (6): 598-600.
宁波市不同生境蝇类结构分析
徐荣, 朱光锋, 徐明, 邵国文
摘要1236)      PDF (317KB)(860)   

【摘要】 目的 了解宁波市区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等生境的蝇类构成与季节变化规律,为蝇类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笼诱法定期调查, 将捕获成蝇分类计数,并计算出相应密度和构成比。结果 宁波市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等生境的优势蝇种为家蝇、大头金蝇和铜绿蝇,其中农贸市场为家蝇、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餐饮外环境为大头金蝇、家蝇和丝光绿蝇;绿化带内为大头金蝇、铜绿蝇和家蝇;居民区为家蝇、大头金蝇和铜绿蝇。所有蝇类中, 家蝇的活动时间最早、 持续时间最长, 其他蝇种发生的时间大多短于8个月,高峰大多在5-10月。结论 制定防制措施时, 应以5-10月为重点, 并充分考虑家蝇、 大头金蝇、 丝光绿蝇和铜绿蝇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2009, 20 (1): 24-26.
宁波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的调查与分析
白勇1;邵国文1;徐荣1;马瑞1;范飞能2;林寅君3
摘要1298)      PDF (143KB)(682)   
目的 掌握宁波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和疫情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和分析乙脑疫情资料。灯诱和勺捕法调查蚊虫密度。结果 2006年宁波市确诊乙脑42例,死亡6例。患者家中及不同场所成蚊密度指数分别为6.05和13.22只/(灯.h);三带喙库蚊分别占71.44%和76.01%。调查蚊幼虫孳生地26处,蚊幼密度指数为12.04条/勺,其中淡色库蚊占49.44%;三带喙库蚊占37.87%。容器、雨水缸蚊幼阳性率分别为54.31%和30.22%,其中白纹伊蚊占66.67%和49.66%;三带喙库蚊占25.11%和33.42%;淡色库蚊占8.22%和13.62%。结论 宁波市普遍存在三带喙库蚊等乙脑传播媒介。要加强疫苗预防接种和灭蚊、防蚊工作。
1991-2005年宁波地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徐明;徐荣;朱光峰
摘要833)      PDF (175KB)(575)   
目的 掌握宁波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整理1990-2005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年中共捕获鼠形动物5种3779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臭为常见种。市区褐家鼠的构成比高于农村,农村野栖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1995年以后市区鼠形动物种群密度逐渐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1次灭鼠活动,消灭对象应以褐家鼠为主,选择对其杀灭效果较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宁波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分布与密度调查
白勇1;朱光峰1;范飞能2;徐荣1;邵国文1;陈云2
摘要926)      PDF (152KB)(722)   
目的 开展登革热主要媒介分布与密度调查,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方法 以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调查媒介幼虫密度;以人诱法调查媒介成蚊密度;以捞取积水容器内蚊幼调查孳生情况。结果 农村、城区老居民区和新居民区的房屋指数分别为60.4、26.8和1.3;容器指数分别为30.5、46.8和20.0;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19.4、67.3和1.9;密度高峰为5-6月和9月;雨水缸、小型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幼虫分别占所孳生蚊幼的49.7%和63.8%;孳生环境类型16种,缸、罐类,雨水缸和桶、盆类等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数的39.5%、38.7%和9.6%。捕捉到白纹伊蚊雌蚊508只,成蚊密度平均为18.14只/人工小时。结论 宁波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易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传播。
2种杀虫剂杀灭蚊幼虫效果观察
白勇1;朱光锋1;范飞能2;邵国文1;陈立群2;徐荣1;马晓1;陈云2;金芳2
摘要942)      PDF (296KB)(710)   
目的 评价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水缸按2g/m2,缸、罐等小型积水容器按1g/个,污水沟按2g/m2药量分别投放安备1%颗粒剂(Abate 1% SG)及保世洁生物扩散剂。结果 安备1%颗粒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60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d;30和40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2%和85%。保世洁生物扩散剂对容器白纹伊蚊幼虫的杀灭持效可达40d;对污水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持效可达7d;30和40d后成蚊密度分别下降了80%和75%。20和30d后2组试验区均未诱到白纹伊蚊成蚊和卵。结论 2种杀虫剂对蚊幼虫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降低成蚊密度,值得推广应用。
慈溪市逍林镇控制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效果观察
白勇1;朱光锋1;陈立群2;邵国文1;徐敏敏3;范飞能2;徐荣1;徐明1;袁军1
摘要870)      PDF (164KB)(723)   
目的 有效降低媒介种群密度,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方法 室外用敌敌畏空间喷洒;疫点、重点场所采用灭得优乳油、奋斗呐悬浮剂或大灭微胶囊剂滞留喷洒;水体投放Bt-H14,Bs10混合液或5%飞彪颗粒缓释剂;设立防护带;开展以清除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捕捉孳生场所成蚊和询问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灭效考核;以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房屋指数评价防制效果。结果 综合防制后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房屋指数下降明显,破山村分别下降了99.5%、98.3%和97.5%;振兴村分别下降了98.7%、90.1%和96.4%;逍路沿村分别下降了98.9%、95.3%和96.8%;桥一村分别下降了98.7%、92.4%和96.3%。各村布雷图指数均降至5以内,疫情得到了控制,10月14日后无新发病例。结论 控制白纹伊蚊密度,可使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宁波市蚊类种群1999~2002年的年际动态变化
朱光峰;徐荣
摘要1184)      PDF (3732KB)(661)   
目的通过调查不同年份蚊虫种群的密度,以了解宁波地区蚊虫种群的年际变化规律,从而为蚊虫种群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定点定时的方法,利用直流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然后分种统计捕获的蚊虫数。结果宁波地区的优势蚊种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其中中华按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42.01%。1999~2002年蚊类种群密度波动较大,其中波动幅度最大的是淡色库蚊。3种优势蚊种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总体上最高峰在6~8月,其中中华按蚊的高峰期出现在4~5月,淡色库蚊的高峰期出现在7~8月,三带喙库蚊则出现在9~10月。结论根据蚊虫种群密度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宁波地区蚊虫种群的控制工作重点是在每年的4~5月,消灭各类孳生地中的蚊幼,以降低全年的蚊虫种群密度